吉教装备字(2018)27号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教育技术革备中( 处),梅河口市、公主岭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办):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快我省中小学校创客教育常态化教学工作开展,现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 建设创新实验室, 开发创客课程, 培养创客师资, 开展创客活动,多维度全方位推进创客教育。通过装备置备引领、指导、优化、促进创客文化的形成,以智慧教育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培养储备人才。 二、工作目标 以“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兼顾特色”为原则,以吉林省中小学创客教育试点县(市、区)和试点安为抓手,逐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 1 、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创客教育领导小组(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具体负责创客教育的统筹规划、项目指导培训调研、网络服务、活动竞赛等工作。 2 、试点先行,以点带面。201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部分意愿积极、条件成熟、特色鲜明的县(市、区)和中小学校作为首批创客教育试点县和试点学校,探索创客教育开展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创客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和样本教材,为其它地区和学校提供项目建设经验。2020年开始在全省各地全面推进创客教育。 3 、整体推进,全面覆盖。截至2025底,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中小学创客生态环境;举行全省创客教育研讨会,探讨吉林特色创客教育实施模式,进行成果评审、表彰及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成创新实验室 各学校结合实际基础设施情况合理布局,合理安排整合功能用房,完成学校创客教育基础建设。可独立新建创新实验室;可对学校现有实验室、社团活动室、计算机教室、图书馆、科技馆等相关学科功能教室进行充分设计、 整合;可采用租赁、分期付款、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创客教育功能,也可以区域为单位或采取多校组成联盟的方式共享创客教育资源,为学生参加创客活动提供必要支撑;创新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利用实验室已有工具并配备交互式教学套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开展教学授课与造物制作。 (二)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要参照课程标准要求,可与教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科学等科目相结合,鼓励各地区结合区域和校本实际, 选编涵盖知识点丰富,经过检验且成效突出的实践课程设计,形成本地化教材,课程设计应分为常规课程和特色课程两类,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鼓励学校立足自身基础,开发富有特色的创客校本课程,形成包括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在内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校园文件、人文社科等知识融入其中,让创客社团、创客文件节等成为创新实验课程的有益补充。 各地要将创客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规划,开课时间每班每两星期不少于1课时节,面向学生开展科普报告、科学体验、技术工程设计等活动。 (三〕加强师资配备 1.加快队伍建设。保证创客教师的数量和编制, 鼓励各专业教师主动转型为创客教育专、兼职教师,选拔创新思维好、学科综合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创客教育教师,开展创客教学、组织创客活动、研发创客课程;校际问可采用"结对子"、“手拉手”等方式,促进创客教师共同进步;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相关高校、创客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合作,聘请专兼职教研员,协作完成理论教研、技术支持、师资培训、比赛指导等。 2.建立激励机制。参与创客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教师,工作量计入日常教学,并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在创客教学中对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比赛活动等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评优和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3. 组建专家团队.充分利用省内高校的专业技术与人才资源以及来自一线的优秀创客教师,组建省内创客教育专家团队指导创客教育理论研究、师资培训以及课程开发等;创设“创客教育名师工作室”,遴选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四)完善评价机制 客观记录学生创客活动真实数据,侧重考察学生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转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融入情境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深度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指导、自我评价、组内打分等方式,借助实践记录单、视频录像等手段,形成学生创客原始数据,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之中;通过班级互评、参与,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探究。定期学办忧质创客作品、创客程设计交流研讨会以及相关科技创新大赛等。以竞赛带学习,以竞赛促创新。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 明确职责分工, 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好中小学创客教育工作。 2 、统筹协调推进。 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各市、县装备机构要严格核照全省统一规划部署,充分利用整合学校现有资源, 抓好本区域内的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建设。 3、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将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列为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确保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