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在创新科学教育博览会上的演讲) 创客活动在中国受到了社会普遍地提倡,这与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很重要的关系,学生怯于动手,习惯于被安排,缺乏独立思考,不会提问。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多年积累的弊端。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创客活动对教育的影响,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会在教学内容上受到重大的影响,而且在教学形式上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什么、如何教是摆在教师面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发展的趋势,不仅是我们各级学校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而且涉及教育资源的建设以及老师角色的定位 我先向大家提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校每年都有科技节等活动,指导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老师却很辛苦,要帮助学生做很多的事情,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有没有想法呢? 他们是有想法的,我们目前的信息渠道很多,有网络、电视、学生会有很多的设想,但是结果却很让人头痛,他们做不出来。即使做出了作品也会与他们的设想相差很大。科技本应让学生产生兴趣,但一次次失败只会让学生失去信心。 如果没有相关课程建设,高大上的作品是不可想象的。 学生为什么有想法却无法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了一个关键的环节,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科学的体系,但是科学与创新作品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中间缺少了工具的环节,由此我们也可想到为什么要提倡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如果说工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作品,事实上工程较作品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成本、效益、材料等方面的考虑,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会是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个创新的设计。这样一个作品仅有科学原理是不会出现的,需要技术、数学这样一些工具来帮助实现,作为创客活动,我们并不缺乏科学的课程,因为这是我们学校传统课程,物理、化学、数学、在这些课程中很少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如数学,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如何考试,在一个设计中如何使用数学却少有学生产生兴趣。 这种课程的缺乏,使我们在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哪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这是我们在课程开设中要考虑的。 机器人、创客活动和比赛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机器人、创客活动是普及性的活动,不是高大上的,它是贴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这样一个认识,我们才会将这一活动持久的开展。我们很多学校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希望玩高大上的项目,将大学的实验室建在中学,与高校合作、让学生参与大学的科研活动,其效果外人很难作出评价。我们在创客活动中是希望避免的,我们认为中小学、大学都是对知识的普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的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都是普及性的,而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专业的教育。希望我们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以及他们动手的能力。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好奇心、学习与创造都是人类的天性。 哪么什么样的课程可以成为创客、机器人课程呢?在创客活动中各学校自主开发了很多课程,主要有如下这些成为了创客教育中的主流:Arduino等课程、是一个标志性的创客课程,这些课程的特点:价格便宜、易于入门,但是却可实现很多的创新作品。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它将成为创客课程。 让创新从专业性进入进入了普及,我们是否经历过同样的事情呢,计算机的发展就是一例,以前计算机被视作专业设备,人们敬而远之,但当WINDOW出现后,计算机就进入了千家万户。 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活动,面临一个问题:讲什么,如何讲?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Robin Shoop曾经为我的一本教材题写序言,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机器人无处不在,但我们不称之为机器人,我们称它们为汽车、飞机、ATM、Google和手机。”智能产品的出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发展趋势。也必将影响我们的教学活动,正如同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样,智能产品(机器人)也正在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它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教学的形式,而且教学的内容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回顾计算机的普及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这将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就会落后于这一发展的时代。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机器人,我们可以将它与计算机的发展作一个类比,我们学习计算机是要作什么呢,大多数人并不是想成为计算机专家,他们用计算机上网、QQ、微信、收发邮件、写文章、作PPT。我们并不是在教大家学习计算机专业,而是在使用计算机,同样,正如我们无法离开计算机一样,在未来我们肯定无法离开机器人,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化,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同样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创新作品、科技发明,科技类比赛,都是我们学生要积极参加的活动。机器人小型化,教具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机器人课程是一个培养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可以对学生的创客学习具有启发的作用,也是一个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作品、研究性学习都有帮助。 可以推荐的一些创客课程:我负责清华大学出版社四个丛书的编辑工作,目前已经出版的图书70多种,这些图书来自各名校的科技课程,适合青少年学习,入选教育部中小学馆配书目,并有两本书进入全国500名畅销书。这些课程、教材都是以项目为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实施的操作体验,而且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供参考。这些案例经过整合也可以作为作品的来源。 以往的编程教育只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程序,学生没有兴趣,也不知具有哪些实际应用。我曾问一个高中信息老师,我们以前讲QBASIC、VB、C、现在讲PYTHON、为什么现在要选择PYTHON语言呢,这是因为智能产品的普及,我们可以用这一语言与机器人进行沟通。机器人作为编程的载体,让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会影响以后学生的创新能力。 机器人的出现,让编程成为一个普及性课程,我们与中国出版集团合作,负责主编了编程技术教材,经过在全国多省市的推广试用,本月将正式出版。这一教材体现了一个全新编程教学的理念,让机器人成为学习的玩伴和工具,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机器人是一个学生素质发展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在教学中重视过程性展示,强调团队协作,队员责任(分工);强调交流、共享、合作、主动获取支持与资源;强调开源与创新;强调知识的交互性运用,和项目式工作方法。展示自己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这些内容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涉及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表达、是对自己能力的感知、也是对学习模式的培养、无论活动还是比赛,在设计上会要求学生有表达、展示、协作和分析决策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国外利用机器人开展的科技教育让每一学科教师都可以成为创造者和新课程的开发者,创客课程、机器人课程可以作为实验创新的平台,更应该作为学科开发的工具,将它应用于课程的整合之中,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在教学形式上使各学科教育得到发展。 教师是指导者,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接受新技术的挑战,将新技术视作发展的机遇。 在学习创客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创新活动,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创作,在比赛和展示中获得灵感,增加体验,同时也要在学习中获得能力。 在未来的社会中机器人会更加普及、机器人教育会成为一个普及性课程、各学科教师就像掌握手机的应用一样,掌握机器人的知识,并加以应用,会基于机器人知识,设计实验、并开发出更多的课程,各学科课程将变得更有开放性,兼容性,跨界学科会成为创新的生长点,技术的应用形的创新产品会大量出现。 郑剑春(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教于铁道部西南交通大学,现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组成员,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青少年科技创新丛书》《创客教育丛书》主编,北京市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创客教育执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十佳教练,著有十余本机器人教育专著。 |